2024年4月17日 星期三

以色列宇宙最強護國神盾,如何攔截99%飛彈?

在美國拜登勸說下,以色列總理暫不報復伊朗的「猛攻」。但這一場暗夜戰役,讓美國、以色列共同研發箭型三號防空系統證實了宇宙最強地位。



伊朗14日以300多無人機、彈道飛彈與巡弋導彈狂襲以色列,結果絕大部分遭到以色列攔截,其他則遭美國和其他盟軍摧毀。


以色列軍方表示,99%發射物皆被以色列和盟友攔截。


戰火固然無情,但相對伊朗的大動作,以色列蒙受的損害卻相當輕微,以色列國防軍表示,約12人受傷,其中一名7歲女孩狀況危急。


多數傷害並非被飛彈擊中所造成,而是遭武器墜落的殘骸所傷。伊朗國家新聞台甚至用假畫面,宣稱突破以色列的國防神盾,但BBC事實查核後,直接在TikTok上找到了被挪用的原始畫面,暗夜大火畫面,其實出自於一場發生於智利的火災。


儘管僅造成「輕傷」,但以色列一度思考該如何報復玩火的伊朗。以色列前駐聯合國大使、現任國會議員達諾(Danny Danon)指出,如今以色列似乎別無選擇,只能報復。


《紐約時報》則報導,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(Benjamin Netanyahu)與美國總統拜登通話後,被拜登說服了,取消了對伊朗的報復。


美國官員表示,拜登明確告訴納坦雅胡,不支持也不參與針對伊朗的任何反擊行動。


骨子裡的敵意更深,但檯面上的情勢戲劇化降溫,伊朗與以色列直接衝突變成一個週末的短劇,暫不連載,其中,伊朗的所謂「猛攻」全被護國神盾箭式三型(Arrow 3)擋下是關鍵。



箭式三型的神力

以色列「箭式三型」和「箭式二型」攔截彈道飛彈2009年在巴黎國際航空太空展上展示。Shutterstock


過去十年間,以色列鐵穹系統(Iron Dome)是防禦主力,戰功無數,包含擊落伊朗代理人哈瑪斯、或黎巴嫩真主黨的大量短程火箭。以色列還有大衛投石索(David's Sling),技術類似鐵穹,但攔截的目標更快、更有威力。


本次的攻擊讓箭式三型防空系統在大型實戰中封神。


在伊朗發動攻擊的4月13日之前,箭式三型至少成功執行七次來自伊朗代理人的攻擊。但13日跨夜14日的黑暗中,箭式三型首度遭遇大場面。


箭式三型是以色列多層反導彈協同系統中的終極護國神盾,說它是地表最強防空系統是一種詆毀,因為它已經超越地表,如上帝之眼般在距離地表100公里的大氣層外飛行並攔截核彈頭飛彈、化學武器和其他常規武器。


自伊朗代理人真主黨和胡塞組織對以色列時不時發射火箭以來,箭式三型就已成功攔截針對以色列的威脅。以色列軍方發言人哈加里(Daniel Hagari)週日表示,在伊朗發射的導彈雨中,箭式三型證明了自己的能耐。


箭式防空系統的研發可追溯自1980年代,當時伊拉克購得飛毛腿飛彈(Scud),射程涵蓋以色列。


美國和以色列遂合作研發的防空系統,隸屬波音公司和國有以色列航太公司(Israel Aerospace Industries)和旗下分公司共同開發的國防計畫。兩國的飛彈防禦機構也參與合作,像是以色列埃爾比特系統(Elbit Systems)負責戰鬥管理和武器控制系統,Tomer公司和拉斐爾先進防禦系統公司 (Rafael Advanced Defense Systems)也參與研發和生產。


箭型系統使用綠松雷達(Green Pine Radar),根據導彈防禦宣導聯盟基於二代箭型系統的介紹,由於搭載綠松雷達,最先進版本可偵測900公里外以每秒3公里速度移動的目標,並瞬間判定目標為誘餌或真實威脅,接著擊破真實武器。


在2015年的操演中,箭式系統正式迭代進入第三型,關鍵就是技術突破,成功攔截剛穿過大氣層的飛彈。以色列官員說,新版本速度更快,且可以在太空中機動運作。首度部署於2017年,2023年首度成功攔截威脅。


箭式三型目前的軍售對象僅有德國。以色列去年8月表示,經美國政府放行後,同意軍售箭式三型系統給德國,軍售合約35億美元,預計2025年交付。箭式四型研發中。(原文出處)

2023年6月9日 星期五

研究:養狗幫助延長壽命,還能降低2種心血管疾病死亡風

國內流浪動物問題嚴重,為了健康,建議您可以收養流浪動物,因為據最新刊登在《美國心臟學會期刊》中的兩項研究顯示,養狗可以延長壽命,特別是曾發生過心臟病或中風的人,養狗甚至比有家人的效果更好。



養狗的人死亡風險可降低33%

第一個研究是針對曾經心臟病發作過或曾中風過的人所做的研究,相較於未養狗的人,心臟病或中風患者出院後如果獨居,養狗的人死亡風險可降低33%,但若是與一名伴侶、子女同居,死亡風險只降低15%,似乎狗狗更勝於家人。


而另一項加拿大的研究,分析了380萬人的10項健康資料後發現,養狗的人死於各種原因的風險,較不養狗者減少了24%,其中尤其是曾心臟病發的人,養狗的死亡風險降低65%,其他心血管的死亡風險降低31%。



聽聽專家怎麼說

有研究人員分析,養狗必須遛狗,所以會增加體能活動,因而能降低血壓並改善膽固醇。醫界很早就發現養狗有助健康,在國外精神科有寵物治療,包括由狗醫師陪伴自閉症小孩和陪伴老人。


臨床上常發現,許多患者本身沒有運動習慣,平常生活作息也不太健康,但是養狗以後,每天要帶狗散步好幾次,狗狗要按時起床、吃飯,主人也不得不調整好生活作息,生活因此變得健康。


對每個人來說,都需要有伴侶或家人的陪伴,但如果和伴侶或子女的感情不好、經常吵架,或許會有反效果;而狗狗只會遵從主人命令、不會頂嘴吵架,對很多人來說,是很好的情緒寄託和陪伴。(原文連結)

2023年1月9日 星期一

世界最快樂國家的心理學家:我們不做3件事

 依據聯合國在2022年發布的《全球幸福報告》(World Happiness Report),芬蘭連續第5年成為世界上最快樂的國家。該國一名心理學家表示,為了擁有快樂的生活,他們從不做3件事情。或許,這是該國多次被評選為世界上最快樂國家的原因。


芬蘭阿爾托大學(Aalto University)講師暨哲學家與心理學研究人員馬特拉(Frank Martela)在CNBC撰文說,在這份報告中,來自156個國家的人們被要求以0至10分來評估他們當前的生活,其中0分為最差的評分。


這份報告也考慮有助於社交支持、長壽、慷慨和消弭貪腐的因素,最終將芬蘭評選為世界上最快樂的國家。丹麥排名第2,緊接著是冰島、瑞士和荷蘭。而台灣排第26,超越日本和南韓等國家,蟬聯東亞國家之首。


馬特拉說,他研究快樂的基本原則。經常有人問他,甚麼原因讓芬蘭人如此滿意他們的生活?


對此,馬特拉分享了他的看法。他說,為了維持生活的高品質,芬蘭人不會做以下3件事情:



(1)不會忽略大自然的好處

在2021年針對2,245名成年芬蘭人所進行的一項調查指出,87%的受訪者回答說,大自然對他們而言很重要,因為它能帶給他們能量、放鬆與祥和的心態。只有12%的人認為大自然不是很重要,或是他們不是很喜歡大自然。


馬特拉寫道,在芬蘭,公司員工在夏天有四周的假期。他們很多人會利用這段假期到鄉下地方,讓自己沉浸在大自然的懷抱中。


他說,很多芬蘭城市也興建得比較密集,這意味著很多芬蘭人距離大自然很近。像他就住在首都赫爾辛基的中央公園(Central Park)旁邊,他經常去那裏散步。


(2)不會與鄰居做比較


馬特拉說,芬蘭的一首詩中有一句很有名,它的大意是說:「不要比較或吹噓你的快樂。」芬蘭人對此謹記在心,尤其是在談到物質的東西與公然炫富方面。


他舉例說,他有一次遇到芬蘭首富。他當時推著摺疊式嬰兒車往地鐵站走,上面坐著他的小孩。他可以替自己買輛昂貴的汽車或聘請司機,但卻他選擇搭乘大眾運輸系統。


這就是有成就的人在芬蘭的樣子——跟其他人一樣。


(3)不會打破人與人之間的信任


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(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)的一項研究顯示,一個國家的人民之間存在越高的互信,他們就越快樂。


美國《讀者文摘》於2022年在全球各地進行了一項「遺失皮夾」(lost wallet)的實驗。他們在全球16個選定的城市故意遺失皮夾,看看人們有甚麼反應,能否誠實歸還。


他們在每個城市的公園、行人路、購物中心等地都留下12個皮夾,而每個皮夾裏面都有照片、名片、相當於50美元的錢,也有姓名和手機號碼等訊息。



這項實驗發現,芬蘭赫爾辛基的居民最誠實。他們歸還了12個皮夾中的11個。27歲的商人盧奧馬科斯基(Lasse Luomakoski)是撿到並歸還皮夾的其中一人。


他告訴《讀者文摘》說:「我們是個很小、很安靜、關係緊密的社區。我們很少有貪污,我們甚至不會闖紅燈。」


馬特拉藉由本次實驗說明,芬蘭人傾向於信任彼此,而且重視誠實。他提到,如果你把手提電腦遺留在圖書館,或在火車上掉了手機,你可以很有信心地把它們找回來。


而小孩也經常獨自從學校搭乘巴士回家,或在戶外玩耍,完全不用大人監督或陪同。(原文)

2022年10月21日 星期五

哈佛教授:「成功上癮」症候群——為什麼我們想變得特別,而不是快樂?

哈佛商學院管理實踐教授布魯克斯,發現他身邊的菁英學術同溫層,多數都會選擇延遲放鬆和與親人相處的「普通」樂趣,追求達到某個任務或升遷後再休息。然而,那一天似乎永遠不會到來,人們生活充滿憂鬱與焦慮。這使得他投入鑽研微妙的「成功上癮症候群」,並提出應對之道。


過往,許多研究關注人們追求成功的代價,像是心理學家基林格(Barbara Killinger)的著作《工作狂:可敬的成癮者》中闡釋的,人願意為了工作犧牲自己的個人幸福。

學者指出,對許多人而言,成功具有成癮性。接受因成功而得的讚美,會刺激腦中的多巴胺分泌,給人短暫的刺激與愉悅。


很多人知道這樣的刺激是短時間而虛幻的,但追求成功與所有其他的成癮一樣,都是一種「關係」,而不只是一個行為。多數酗酒者知道如果他們戒酒後會更快樂,但他們仍然繼續喝,因為那能帶給人一種強烈的著迷感受(儘管扭曲與孤獨),而不是相較之下平平無奇的幸福。


於是,人們會為了追求成功而犧牲人際關係。他們在該與親人團聚的節日出差、在長工時之下錯過了家人的活動,有些則願意以親密關係為代價,不發展伴侶與密友,而樂於贏得「和工作結婚」的「美名」。


哈佛商學院管理實踐教授布魯克斯(Arthur C. Brooks)長期研究這個微妙的現象,在《大西洋雜誌》中自剖:「比起快樂,我更想顯得特別。」一位友人曾問他為什麼,他回答道:「任何人都可以做讓自己開心的事情,像是和家人去度假、和朋友放鬆等等,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完成偉大的事情啊!」


後來,布魯克斯發現他身邊的菁英學術同儕,多數人都有這樣的傾向——他們會選擇延遲放鬆和與親人相處的「普通」樂趣,心想直到這個任務或升遷達成後再休息。然而,那一天似乎永遠不會到來。這樣的生活模式,逐漸引發了他同溫層的失落與焦慮,使得他更投入鑽研這個「成功上癮症候群」。


對成功的莫名渴望

人類對成功的渴望可能與基因有關。知名的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(William James)曾指出:「我們不僅是群居動物,我們還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傾向,想讓自己被同類注意到,」「成功使我們對他人有吸引力。」他總結。


然而,因為成功而顯得的「特別」、「受矚目」,代價並不便宜。


1980年代,醫生古德曼(Robert Goldman)就發現,超過一半野心勃勃的運動員,願意服用一種會在5年內使他們身亡的藥物,以換取當下參加的比賽得利。之後的另一項類似研究也顯示,高達14%的奧運參賽者,願意接受致命的心血管疾病,來換取奧運金牌。


然而,不幸的是,「成功」其實是很難有上限的東西,多數人從來不會覺得自己已經「足夠成功」了。高峰只會持續一兩天,接著就要追尋其他目標——心理學家稱之為「享樂跑步機」,人們必須不斷追逐下一個獎勵,就像在滾輪上盲目追逐的倉鼠。


這是為什麼許多研究顯示,成功的人幾乎總是嫉妒那些「更成功」的人,因為在這個跑步機系統中,一旦達成了,滿足感就會開始消失,人們永遠會覺得落後他人。


人們應該離開跑步機。但就像物質成癮的人難以戒酒一樣,對成功上癮的人,也很難切斷這樣的關係,且戒斷可能會伴隨痛苦。研究發現,優秀運動員在職業生涯結束後,普遍會憂鬱和焦慮,尤其是奧運選手,甚至有一個專有名詞「後奧運憂鬱症」來形容。


前F1賽車手里貝羅(Alex Dias Ribeiro)曾說,「依靠成功來獲得快樂的人,是不快樂的。」他指出,那樣的人,在成功後要不是在痛苦中死去,就是找其他跑道再追求更多成功,直到下一次的達成與死去,「在這種設定之下,可以說成功後就沒有活下去的必要了。」


該如何走出成功上癮牢籠?

布魯克斯表示,如果在上面的敘述中看見自己,不需要感到絕望,任何時候都能訓練自己重新追求幸福的能力。他給讀者3個建議,來跳脫成功成癮的魔咒。


首先,第一步是承認「人類不會在工作的享樂跑步機上找到真正的幸福」,即使你曾經、或正在工作上取得大成功。學者指出,幸福存在於非常普通的事情,例如享受散步、與親人交談,而不是加班一小時。


「這對很多人來說是極為困難的,對於那些畢生崇拜辛勤工作,並努力超越他人的人來說,這幾乎就像是在承認失敗。」布魯克斯指出。


第二步,試著彌補你以追求成功的名義而損害的任何關係。例如和兒女道歉,因為一場工作的會議而缺席了他們的學校表演等等。更有效的作法是,用行動證明自己的轉變,開始「現身」在各種過往被犧牲的人際活動中。


最後一步,則是「找到正確的衡量人生指標」。「如果你只用金錢、權力和聲望的世俗回報來衡量自己,那麼你將終其一生在那座跑步機上奔跑,並將自己與他人進行無限的比較。」布魯克斯列出了一些工作以外的指標,像是友誼、家庭、興趣、信仰等等。每個人都可以列出屬於自己的指標。


就像許多會讓人成癮的事物,它們本身可能不是絕對負面,像是葡萄酒或電玩遊戲,成功也是一樣。關鍵在於,人們應該要知道它的定位,是生活樂趣的調劑,而不是主角。若誤將之視為生活的重心,取代了真正的幸福要件,人生自然就會感到苦悶與匱乏。(天下)

2022年7月28日 星期四

多巴胺VS.腦內啡

 多人分不清楚多巴胺和腦內啡


兩者分別是什麼又有什麼功能呢?

讓我們來看下去吧!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🔥 多巴胺 dopamine

🔹 介紹:
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,負責傳遞興奮及開心信息。

🔹 效果:
引發對人事物的熱情、鬥志與興奮感,對於目標憧憬或達成目標,所帶來的動力及美好經歷,效用產生於『期待』獎勵,而不是『獲得』獎勵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🔥腦內啡endorphin

🔹 介紹:
一種腦下垂體分泌的化合物激素,有止痛、欣快感等同天然鎮定劑,也幫助人保持年輕快樂的狀態,被稱之為「快樂荷爾蒙」或「年輕荷爾蒙」。

🔹效果:
使內心寧靜、對抗疼痛、振奮精神、緩解憂鬱;抵抗哀傷、增進創造力、提高工作效率等,還能強化免疫能力與防止老化,效用類似於『成就感』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📍多巴胺很可能讓我們情不自禁想做一件事,而不一定帶給我們真正的快樂,可理解為成癮!

📍多巴胺長期分泌過度會造成過勞的現象,可能引發精神分裂、妥瑞氏症等;分泌過少會影響動作控制,產生手腳顫抖、帕金氏症等。

📍運動過後感到心情舒暢愉悅,就是腦內啡的分泌,普遍認為中高強度的運動,持續30分鐘以上才能刺激腦內啡分泌,亦稱『跑步者的愉悅感』(Runner's High)。

📍一旦腦內啡開始分泌,馬上就會涌起幸福的感受,據研究顯示腦內啡對人體的止痛效果是嗎啡的6倍以上!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⭐️結論

好的習慣需要培養,習慣後的成癮,透過多巴胺可以幫助我們持續好的習慣,不斷正向循環;而需要點正向愉悅感,不妨試試30分鐘以上中強度運動,分泌點腦內啡吧!(資料來源)

2022年7月27日 星期三

不必走一萬步 「間歇性健走」只要30分鐘,降三高又燃脂

還在以「日行一萬步」作為運動目標嗎?科學證明,想要健康又長壽,你不需要每天走一萬步。你可以嘗試「間歇性健走」,一次約30分鐘,每週4次即可。


日行萬步的神話被打破。長壽的最佳步數並非一萬步,一萬步的目標只是行銷手段和巧合,並非科學。


1965年,日本一家鐘錶公司為了承接奧運後運動的熱潮,設計出一款可以計算步數和距離的計步器,命名為「萬步計」,為了行銷,創造了一萬步的步行目標。接下來的幾十年,「日行萬步」融入全球各地日益發展的健身意識,成為運動的目標之一。


然而,今日科學證明,為了健康或長壽,根本不需要一萬步。


這項發表於《美國醫學會內科學(JAMA Internal Medicine)期刊》的研究,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教學醫院布萊根婦女醫院(Brigham and Women's Hospital, BWH)的研究人員為近17000名婦女戴上計步器,以便追蹤她們一週的日常步數,持續了4年多後,觀察死亡率,結果令人震驚,隨著每日步數增加,這群人的全因死亡率持續下降,直到7500步,死亡率趨向平緩。


換句話說,7500步是最大健康效益的最低步數,可以作為每日步行的目標,因為就算超過一萬步,健康效益和7500步差不多。走多了不會傷害身體,但對健康也沒有更多的保護作用。


另外,此研究也發現,平均走2700步以及更少的人,死亡風險最大。但如果能提高至4400步,死亡風險降41%。哈佛醫學院教授李怡敏建議,就算不能達到7500步,一天至少走4400步。


一天走7500步就足夠,這研究並非唯一的證據。許多研究想算出一般運動建議的一週150分鐘的中等有氧運動,大約等於一天幾步,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應用生理學程的蓋柏(Carol Ewing Garber)博士對《預防(Prevention)》雜誌解釋,儘管存在個別差異,但一週150分鐘的中等有氧運動大約等於一天走7500步,但這不是一個絕對數字。


只是,經歷過疫情在家工作的我們深知,如果不刻意,其實一天走路的步數不會超過1000步。


日本信州大學醫學系特聘教授能勢博建議,與其追求走路的量,不如重視質,多注意走路的強度。


他推廣間歇性健走,簡單地說,就是「快走3分鐘、慢走3分鐘」重複5次,一次約30分鐘,一週抽空走4次即可。


只是快走的那3分鐘,要快到什麼程度?能勢博接受《日經Gooday》採訪時解釋,稍微有點喘、有點心跳、有點流汗,感覺有點辛苦的程度。


增加強度,走路的姿勢也是重點。背打直、手肘彎、視線往前,大步走,雙手自然擺動,腳跟先著地。「如果腳尖著地,容易步伐小,刻意腳跟著地,自然會跨大步,」能勢博再度解釋。


要準確計算時間,市面上已有許多間歇性運動計時器或Tabata計時器等app,可以作為時間設定之用。


能勢博以9700人中高齡為研究對象發現,間歇性健走不僅能降體重、體脂,持續5個月發現,大腿肌肉增加10%,平均兩成的人降低高血壓、高血糖等代謝症候群症狀。


不過,所有運動都一樣,靠的是累積,日起有功,就算走路也能看到效果。(天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