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10月21日 星期五

哈佛教授:「成功上癮」症候群——為什麼我們想變得特別,而不是快樂?

哈佛商學院管理實踐教授布魯克斯,發現他身邊的菁英學術同溫層,多數都會選擇延遲放鬆和與親人相處的「普通」樂趣,追求達到某個任務或升遷後再休息。然而,那一天似乎永遠不會到來,人們生活充滿憂鬱與焦慮。這使得他投入鑽研微妙的「成功上癮症候群」,並提出應對之道。


過往,許多研究關注人們追求成功的代價,像是心理學家基林格(Barbara Killinger)的著作《工作狂:可敬的成癮者》中闡釋的,人願意為了工作犧牲自己的個人幸福。

學者指出,對許多人而言,成功具有成癮性。接受因成功而得的讚美,會刺激腦中的多巴胺分泌,給人短暫的刺激與愉悅。


很多人知道這樣的刺激是短時間而虛幻的,但追求成功與所有其他的成癮一樣,都是一種「關係」,而不只是一個行為。多數酗酒者知道如果他們戒酒後會更快樂,但他們仍然繼續喝,因為那能帶給人一種強烈的著迷感受(儘管扭曲與孤獨),而不是相較之下平平無奇的幸福。


於是,人們會為了追求成功而犧牲人際關係。他們在該與親人團聚的節日出差、在長工時之下錯過了家人的活動,有些則願意以親密關係為代價,不發展伴侶與密友,而樂於贏得「和工作結婚」的「美名」。


哈佛商學院管理實踐教授布魯克斯(Arthur C. Brooks)長期研究這個微妙的現象,在《大西洋雜誌》中自剖:「比起快樂,我更想顯得特別。」一位友人曾問他為什麼,他回答道:「任何人都可以做讓自己開心的事情,像是和家人去度假、和朋友放鬆等等,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完成偉大的事情啊!」


後來,布魯克斯發現他身邊的菁英學術同儕,多數人都有這樣的傾向——他們會選擇延遲放鬆和與親人相處的「普通」樂趣,心想直到這個任務或升遷達成後再休息。然而,那一天似乎永遠不會到來。這樣的生活模式,逐漸引發了他同溫層的失落與焦慮,使得他更投入鑽研這個「成功上癮症候群」。


對成功的莫名渴望

人類對成功的渴望可能與基因有關。知名的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(William James)曾指出:「我們不僅是群居動物,我們還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傾向,想讓自己被同類注意到,」「成功使我們對他人有吸引力。」他總結。


然而,因為成功而顯得的「特別」、「受矚目」,代價並不便宜。


1980年代,醫生古德曼(Robert Goldman)就發現,超過一半野心勃勃的運動員,願意服用一種會在5年內使他們身亡的藥物,以換取當下參加的比賽得利。之後的另一項類似研究也顯示,高達14%的奧運參賽者,願意接受致命的心血管疾病,來換取奧運金牌。


然而,不幸的是,「成功」其實是很難有上限的東西,多數人從來不會覺得自己已經「足夠成功」了。高峰只會持續一兩天,接著就要追尋其他目標——心理學家稱之為「享樂跑步機」,人們必須不斷追逐下一個獎勵,就像在滾輪上盲目追逐的倉鼠。


這是為什麼許多研究顯示,成功的人幾乎總是嫉妒那些「更成功」的人,因為在這個跑步機系統中,一旦達成了,滿足感就會開始消失,人們永遠會覺得落後他人。


人們應該離開跑步機。但就像物質成癮的人難以戒酒一樣,對成功上癮的人,也很難切斷這樣的關係,且戒斷可能會伴隨痛苦。研究發現,優秀運動員在職業生涯結束後,普遍會憂鬱和焦慮,尤其是奧運選手,甚至有一個專有名詞「後奧運憂鬱症」來形容。


前F1賽車手里貝羅(Alex Dias Ribeiro)曾說,「依靠成功來獲得快樂的人,是不快樂的。」他指出,那樣的人,在成功後要不是在痛苦中死去,就是找其他跑道再追求更多成功,直到下一次的達成與死去,「在這種設定之下,可以說成功後就沒有活下去的必要了。」


該如何走出成功上癮牢籠?

布魯克斯表示,如果在上面的敘述中看見自己,不需要感到絕望,任何時候都能訓練自己重新追求幸福的能力。他給讀者3個建議,來跳脫成功成癮的魔咒。


首先,第一步是承認「人類不會在工作的享樂跑步機上找到真正的幸福」,即使你曾經、或正在工作上取得大成功。學者指出,幸福存在於非常普通的事情,例如享受散步、與親人交談,而不是加班一小時。


「這對很多人來說是極為困難的,對於那些畢生崇拜辛勤工作,並努力超越他人的人來說,這幾乎就像是在承認失敗。」布魯克斯指出。


第二步,試著彌補你以追求成功的名義而損害的任何關係。例如和兒女道歉,因為一場工作的會議而缺席了他們的學校表演等等。更有效的作法是,用行動證明自己的轉變,開始「現身」在各種過往被犧牲的人際活動中。


最後一步,則是「找到正確的衡量人生指標」。「如果你只用金錢、權力和聲望的世俗回報來衡量自己,那麼你將終其一生在那座跑步機上奔跑,並將自己與他人進行無限的比較。」布魯克斯列出了一些工作以外的指標,像是友誼、家庭、興趣、信仰等等。每個人都可以列出屬於自己的指標。


就像許多會讓人成癮的事物,它們本身可能不是絕對負面,像是葡萄酒或電玩遊戲,成功也是一樣。關鍵在於,人們應該要知道它的定位,是生活樂趣的調劑,而不是主角。若誤將之視為生活的重心,取代了真正的幸福要件,人生自然就會感到苦悶與匱乏。(天下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